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九零小说网 www.90xsw.net,秦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李牧和他统领的边防军正日夜不停的赶往邯郸,他收到了赵王迁“国家危矣”的传书。动用边防的军事力量,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举动,李牧知道一旦匈奴进犯,后果不堪设想。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,秦军的攻击已经迫在眉睫,现在还有其他的办法么?

    西北之地都是番邦异族,民风彪悍。李牧的边防军常年累月跟外族打交道,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一些勇猛的气息。比较起战斗力来,跟打仗不怕死的秦军还真是半斤八两,这也许是六国中唯一还能与秦军一较高低的队伍了。

    边防军在李牧的**下气势严整、军威浩荡,从他们的身上,你或许还能看到一丝赵国未来的希望。大军所经之处, 百姓夹道相迎,他们把所有的期盼都寄托在李牧的身上。

    经过几天不眠不休的行军,李牧率队来到了漳水东岸,他宣布大军安营扎寨,筑造防御工事,准备抗击秦军。李牧的这道命令让所有人都看不懂,赵军只要渡过漳水就可以驰援赤丽、宜安,现在安营岂不是置河西百姓于不顾,援军来此还有什么意义?

    没有人比为将者更明白仗该如何打,李牧的心中当然有他的盘算。秦军数战告捷、气势如虹,而赵军千里奔波、疲惫不堪,此时两军交战,结果可想而知。另外,秦军知道赵军来援,肯定在河西布下了天罗地网,等待赵军入瓮。李牧为赵国计,才不得不放弃了赤丽、宜安两城,抓紧在河东修建工事,守住赵国最后的防线。

    壮士断腕是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,想要得到就必须学会舍弃。这个道理李牧明白,赵王迁却不明白。他数度派遣使者催促李牧渡河,击退秦军,收复赵国的失地。

    为将者的不易就在于此,往往要承受敌我双方的压力。袁崇焕、岳飞这样的千古名将因何而死?他们都碰上了喜欢指手画脚的昏君。

    李牧比他们都幸运,并不是因为赵王迁不昏庸,而是儒家思想还没有被君主普及和升华。忠君爱国的意识人人都有,好在还没有变成君为臣纲的枷锁。关键时刻李牧没有愚忠,他选择了违抗王命、我行我素,才为赵国积蓄了反击的力量,最终击溃了秦军。正是因为如此,他与赵王迁的关系产生了裂痕,注定了他日后的悲剧。

    赵国的士兵都成了建筑工人,在漳水东岸的工地上干的热火朝天。挖壕沟、堆土方、竖营垒,李牧用纵横交错的防线向桓齮表明了自己的作战意图,他要跟秦军打持久战。

    桓齮的计划落空了,他在赤丽、宜安附近布置了好几路伏兵,本想把赵国的援军诱而歼之,没想到却被李牧识破了他的阴谋。桓齮并没有因此而恼羞成怒,倘若李牧也如扈辄般庸碌无为,人生岂不寂寞?棋逢对手、将遇良才,才会有轰轰烈烈的大战,这正是桓齮所期待的,所以他不怒反喜。

    桓齮高兴的原因还有一个,他早就看穿了李牧的弱点。

    李牧想通过持久战消耗秦军,一旦秦军后方供给不足,就是赵国反攻的时候,但是这个计划存在一个最大的漏洞。倘若赵国国势强盛,自然可以跟秦国无休止的相持下去。如今赵国日渐衰落,大军多一日开销,都是给赵国雪上加霜,恐怕没有拖垮秦国,自己就先倒下了。

    李牧不是不清楚这些,为了保存赵国的实力,为了阻止秦军的胜势,他都要选择避而不战。战则必亡,不战还能赢得一丝生机。只要秦军莽撞出击,李牧就有信心凭借赵军筑造的壁垒将其击溃。

    桓齮在等,等待赵军自己崩塌。李牧也在等,等着秦军出现变故。秦、赵之间的局势变的敏感而且微妙,没有谁敢断言战况如何发展,胜负已经不是人能左右的,要看天欲何为?

    时间一天天流逝,赵国大军的伙食标准一降再降。连作战部队的粮草也不能全额保障,足可看出赵国的窘困。但是,首先打破对峙的却不是赵国,桓齮的部队终于有了行动。

    按理说桓齮万万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进攻。赵国补给困难不假,士兵却是斗志高昂,两军一旦开战,秦国纵然能够取胜,付出的代价也肯定不小。只有按照既定计划,跟赵国打消耗战,早晚能将赵国拖垮,这才是正确的应战方法。

    桓齮为什么弃必胜之策而不用,要贸然出兵呢?(未完待续)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